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报告 > 

擘画“最美”山区教育 筑牢百年大计根基


发布时间:2021-07-20

擘画“最美”山区教育 筑牢百年大计根基

——竹山教育发展70年成就综述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竹山县以科教强县战略为先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逐步完成了普六、普九等系列教育惠民工程,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已然成形。

 

从破旧危房到“最美建筑是学校”,办学条件大跨越

 

实施“普九”攻坚1980年竹山提出“普及小学教育,基本实现无文盲县”,1996年底,全县25个乡镇全部实现“普六”目标。1995年,竹山县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大力施行普九攻坚。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我县“普九”工作被省政府验收为合格县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省政府和国家先后三次对“普九”复查验收,巩固了“双基”成果。

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历届竹山县委、县政府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再穷不能穷教育”,“不建楼堂建学堂”是竹山县重视教育的共识。先后投入各类资金8.21亿元,实施“校安工程”、移民学校复建、薄弱学校食堂建设、初中校舍改造、乡镇学校改扩建和新建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D级危房改造、“全面改薄”等400多个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和全面改善,校园标准化建设正在逐步实现。

统筹县域学校布局。2011年底,县委、县政府科学统筹县域学校布局,决定投资3.8亿元整体迁建竹山一中,2014年4月顺利搬迁。2017年投资5500万新建恒升小学,2018年9月投入使用,为城区新增1800个小学学位。2017年12月底,以PPP模式投资4.4亿元的竹山县职教集团学校迁建项目开工,2019年5月职教新校园顺利启用。20194月,江苏闻韶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竹山县鱼岭国际学校暨宝丰分校,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的民办教育正式起步。全县学校布局日趋优化,资源整合效果明显,走向了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道路。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粉笔黑板是教室传统的“标配”,“三通两平台”建设改变了一切。近十年竹山县累计投入七千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装备班班通设备1197套、实现了所有教学班设备全覆盖;装备录播教室25间、计算机教室75间,添置计算机2577台,实现了完小以上学校计算机教室全覆盖。“空中课堂”、教学点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全覆盖、互联网+“云课堂”、数字网校、创客教室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CAI课件、微课、翻转课堂、创客、机器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整合到融合,从深度融合到创新发展,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迈进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

如今,竹山一中、竹山职教校园成为竹山城亮丽的新地标,“最美建筑是学校”已成为竹山县重视教育的新名片。各乡镇最气派的楼房是学校,最宽敞的广场是学校操场,最绚丽多姿的是校园……坚实的基础让竹山开启加速键向教育现代化迈进。

 

“上学难”到“上好学”,教育格局大统筹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曾是学校和老师们最大的心愿。让所有适龄儿童能上学、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首要解决的任务。在2000“普九”承诺的兑现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基本目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竹山于2011年3月启动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经过6年多的努力,2017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竹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复查验收。城乡发展差距、教育装备配备、大班额整治、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成果。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愿望。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逐步让“幼有所育”。通过三轮“三年行动计划”基本解决了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2019年秋,公、民办园共有儿童10881名,入园率由2005年的11%提高到90.6%。

高中教育优质发展。2014年以来竹山一中和二中每年的招生人数从每年两三百人增至2100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的启动,还将有更多的农村孩子上高中、圆大学梦。

职业教育提速发展。县职教集团学校的迁建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招生规模扩至800人,规划在校生2500人,新筹建“绿松石珠宝产业学院(专科)”和增设茶叶加工专业,为竹山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实用性技术人才。

 

“一碗水”到“一潭活水”,师资水平大跃升

 

20世纪时师资力量匮乏,我县农村有不少初中生担任民师,不少老师可谓“晚上存一碗水,第二天倒给学生”。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拥有“一潭活水”,争当四有好老师,担负起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我县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以“修师德、提师能、懂管理、重培训、强主干”五大工程建设教师队伍。

强化师德建设。建立师德档案和师德年度考评制度,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04年起连续16年利用暑期集中教师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 2015年起共评选爱岗敬业模范教师65名和教师团队1个。通过培植“最美”教师、学习先进典型、开展师德大讨论,让师者成为“立德铸魂”的表率

建强管理队伍。2013年起,连续7年组织全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全国各地名校长、教育专家来我县讲学,选送优秀校长参加“卓越校长”研修,校长培训后上岗等方式,打造一支有先进理念、广阔视野、善于管理的创新性管理队伍。

培训提升师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国培计划,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班主任等各级各类培训,开展网络研修、联片教研协作、校本研修等,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学历提高计划让95%教师获得专科以上学历。2018年,我县列入“国培计划”项目县,对教师的培训学习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仅2018年就有6481人次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培训涉及培训项目85个。

专业发展强主干。常态化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课内比教学”、“一师一优课”竞赛等活动,举行教学经验交流会,创办名师工作室等,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有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湖北省特级教师。

优化队伍结构。2011年以来,竹山县通过公开招聘、农村特岗教师和人才绿色通道等途径招录教师1421名,全县教师队伍初步实现了数量达标、结构合理、水平更高的目标。完善了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机制,每年城乡互动交流达500余人次,实现了城乡教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唯升学率”到“五育并举”,教育质量大提高

 

德育工作显实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认真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心,以创建特色校园为抓手,扎实开展大家唱·大家跳、书法评展、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主题团队会、科技创新教育等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竹山特色的德育新路。将养成教育量化结果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年组织开展“美德少年”推荐、评选和市县级优秀学生评选活动。涌现出了 “全国美德少年”、湖北省首届“美德少年”、“感动十堰人物”徐航,十堰市第三届美德少年彭志伟、李婷婷等一批批新时代好少年。2018年12月,竹山县成功举办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

教学改革强引擎。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教研教改水平2000年以来,各校以教学质量为命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建设“绿色·高效课堂”等课改和教科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注重过程评价。2012年,对全县各学校教学质量实行动态监测。每月抽取一门学科,师生同考一份试题。连续举办五届教师基本功大赛、六届课内比教学活动,助推了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常规管理与动态监测互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打造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引擎。

素质教育百花开。书法、剪纸、器乐、舞蹈、科普、创客等校本课程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开发创新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开展校园足球、篮球等赛事活动。2017年10月,恢复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199月举办了第15届运动会。2019年4月,我县举办首届WER机器人竞赛。“WER”世界锦标赛中获高中组一等奖2个,省赛14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

关爱留守儿童创典型。在打工经济影响下,竹山县探索出“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营+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并以四举措保障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改进教学,让留守儿童上好学。建立教研协作区,实施教师走教、对口帮扶,定期送教送课到小规模学校,整体推进教学点网校建设等。二是丰富活动,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品质。在全县寄宿制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实施留守儿童“三结对”“四优先”和“代理家长”制度等,使关爱保护网络覆盖到家、监护到人、关爱到心。三是德育为先,培养留守儿童家国情怀。深入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开展“十星级”系列创建等活动。四是社会参与,共筑留守儿童保障体系。教育精准扶贫兜底、爱心企业和人士奖教助学、志愿服务帮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2018年5月,竹山县教育局长毛光伟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建好两类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的典型发言,把竹山县探索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作为全国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10年来,竹山县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中考和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攀升,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进入快车道,乡村教育振兴前景一片光明。2016年来连续四年举办素质教育特色项目展评活动,集中展示了各中小学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奋发有为的师生风采、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全县中小学转变教育理念、厘清办学思路、多途径实施素质教育积累了经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球类、曲艺类、书画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逐步普及。戏曲、书法、武术(太极拳、易筋经导引术、八段锦等)、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初步形成了人人有特长、年级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万千学子的未来,竹山教育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汇聚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谱写竹山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文章来源:湖北省竹山县教育局

文章作者:周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