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0
堵河之光
——堵河流域开发成就和展望
■撰文:张华魁 黄治荣 范 珉
■摄影:贺茂棠 程传泽 周家山 赵华丽 张林 张华魁
水,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根基。
在秦巴山间、十堰市南部,有一条大河,名叫堵河,其西、南两源分别起于陕西镇坪和湖北神农架,全长354公里,流域覆盖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在郧阳区辖内汇入汉江。因其干流由西南向东北纵贯竹山县全境,所以堵河也是竹山人的母亲河。
堵河干流五级开发中,有四级在竹山县辖内,总装机容量达79.3万千瓦,占全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84%。
近几年来,得益于堵河干流潘口、龙背湾、小漩3座大中型水电站的开发建设,竹山、竹溪两县6个乡镇整体搬迁新建,竹山县城扩容、提档升级,座座城镇犹如颗颗璀璨明珠。
从计划投资到招商引资
——水电开发开启“时代加速度”
1969年4月,由于“二汽”(现东风汽车公司)建设、襄渝铁路胡家营段开工和新兴工业城市十堰发展急需用电,国家决定在张湾区黄龙镇堵河下游峡谷出口处开工建设黄龙滩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1974年竣工投产。
随后30多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堵河干流水电开发停滞不前。
这30多年里,勤劳的竹山、竹溪人并没有等待和观望。1977年3月,竹山县以民工建勤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开始兴建第一座地方水电站——霍河水电站,1983年9月投产发电。此后20年,竹山、竹溪两县在堵河二、三级支流上先后建成了一批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的小水电站。到2003年,竹山县内共建成小水电站21座,装机3.75万千瓦;竹溪县内共建成小水电站29座,装机2.9万千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计划投资淡出,位于堵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官渡河、汇湾河上的大中型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以亿计,一时无人敢问津。以松树岭水电站为例,早在1991年4月,竹山县就开始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1995年完成开工前的各种报批程序后,受政策和相关信贷规则限制,以及总投资高达3.55亿元的实际,竹山县委、政府先后与40多家投资商和银行洽谈,一直没有结果。直到2003年,竹山县才成功争取到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组建竹山长源堵河水电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得以最终敲定项目法人。
2003年8月,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竹山县抢抓全省水电开发重点由清江向汉江至堵河流域转移的机遇,将潘口水电站立项建设工作提升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克服重重困难主导并强力推进项目申报审批,最终在2007年9月25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当年12月28日,潘口水电站建设隆重开工。
随后,汉江集团进驻竹山以商招商,又先后与京能集团、小浪底水利枢纽建管局强强联手,不仅使潘口水电站建设资金有了保障,也彻底解决了堵河干流一级龙背湾水电站、四级小漩水电站建设资金难题。2008年12月26日、2009年12月28日,小漩水电站、龙背湾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吹响了堵河全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集结号。
2006年6月,松树岭水电站全面投产;2012年10月,潘口水电站全面投产;2013年3月,小漩水电站全面投产;2015年5月,龙背湾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7月底全面投产。
过去10年间,竹山县共建成4座大中型水电站、1座小型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达79.7万千瓦,圆满完成了堵河干流梯级开发任务,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0万千瓦,正常发挥发电、蓄水(调蓄水量、蓄清排浑)、防洪、航运等功能,竹山县也由此实现了水能资源大县、水电工程大县向水电能源大县和水库移民大县的转变。同一时期,竹溪县共建成34座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34.58万千瓦,水电站总数达63座,总装机容量近40万千瓦。
从建好电站到造福百姓
——移民实践铸就“竹山精神”
水电开发,搬迁当先,移民为重。
潘口水电站淹没区涉及竹山、竹溪两县10个乡镇、71个行政村(居委会),动迁两县移民3.5万多人,绝大多数移民在县内安置。
从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开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通盘考虑移民的要求、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和业主对投资回报的追求,不仅确保了移民前期补偿依法依规,而且按照新农村建设需要,高标准制定了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专项复建规划设计也由“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的原则改为“大于原规模,高于原标准,优于原功能”,移民迁建工作开启了竹山、竹溪两县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产业建设乃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
竹山、竹溪两县把移民安置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发展机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政策和资金,出台优惠政策,有效克服了移民思想转化难、去向对接难、宅基地划分难、政策兑现难、建房搬迁难、土地调整难、政策争取难、设施复建难、资金调度难等一系列难题。作为潘口水电站大坝所在地和主淹没区,竹山县成立了130支移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包保,仅用了20个月的时间,迁建集镇3座、新建移民小区53个、建设移民房100多万平方米,刷新了国内同类水电站移民搬迁的安置纪录。被誉为“潘口速度”。
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际联席会议督导组、国家发改委、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国家部委、行业主管机构和勘测设计监理单位的好评,被誉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自愿移民和谐搬迁的成功典范”,吸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襄阳市、恩施州和我市郧西县、房县等20余地的专家组到竹山考察学习,其成功做法和经验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级、省级水利水电工程广泛借鉴运用。
如今,所有的荣誉已成为过去,但广大移民群众和库区乡镇受惠很大。以潘口水电站库区为例,原本有1.44万人是居住在高山深谷中的贫困对象,即使不建电站也需要通过生态移民实施异地搬迁,想要全部挤进国家扶贫搬迁的规划还不知要等多少年,而且资金补助标准远远低于水库移民补偿标准。随着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启动,竹山、竹溪两县原本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上庸、官渡、深河、新洲、兵营5个库区乡镇,得以分别由国家级、省级设计院担纲设计迁建,成为依山傍水的生态旅游乡镇。今年7月初,竹山县上庸镇、官渡镇同获湖北省第二批“旅游名镇”称号。竹溪县新洲乡也不甘落后。将“楠木故里,水上新洲”作为该乡旅游主题宣传语。
六年来,潘口、小漩、龙背湾电站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工程直接投资达75亿元,竹山、竹溪两县政府配套和移民自筹资金20多亿元,高标准搬迁新建了上庸、官渡、深河、柳林和新洲、兵营6个乡镇,并在集镇周边和346国道沿线的竹山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以及竹溪城关、龙坝、中峰等乡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竹房城镇带示范区的要求,高起点建成了70多个移民集中安置区,妥善安置移民3万多人。水电开发和移民安置成为竹山、竹溪两县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大动力,用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的话说:“(该工程)改写了竹山历史,改变了竹山面貌,改进了干部作风。”
政企共建,互惠双赢。潘口、小漩、龙背湾水电站建设以来,竹山县和业主方以政企联席会议为高层次沟通会商平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业主高管定期或不定期面对面沟通,共同商议解决有关问题。县委、县政府授权县水电办对坝区实行封闭管理,推行“一套班子服务,一个政策管总,一个漏斗向下”的协调机制,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帮助业主和建设单位克服了项目经济指标不优核准融资难、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罕见冰雪洪水灾害影响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确保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座水电站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且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被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专家称为“新时期同类水电站建设和谐安全文明工程的典范”。
竹山县以服务潘口水电站工程建设树立了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形象。汉江集团将“建好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批移民”作为堵河水电开发理念,先后引进京能集团、小浪底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企业参与潘口、龙背湾等水电站的建设,并根据实际需要累计追加投资超过6亿元。在工程建设中,他们主动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造福一方——利用疏挖河床砂石料填筑了1700米长的小漩防洪堤,为竹山县节省投资1500余万元;利用开挖黄茅观石料场浮土,为竹山县开发整理土地300亩。在龙背湾水电站效益不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移民搬迁和交通复建等投资压力,毅然增加投资6600余万元。
最显而易见的回报是工程建设投资的拉动效应。由于潘口水电站建设,2008年,竹山县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7%,跻身全省二类县市行列;2009年,竹山县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8.9%,在全市四个同类型特困县中经济增幅排名第一,由生态水电大县向山区经济强县快速迈进。
最宝贵的收获是在移民搬迁安置的伟大实践中,竹山县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创造了移民搬迁的“潘口速度”和水电工程移民的 “潘口模式”,孕育形成了以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 “潘口移民精神”,最终升华为 “竹山精神”。
“竹山精神”源于移民工作,又超越移民工作,是集体智慧和群体付出的结晶,集中体现了当代竹山县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已经、正在并将长期催生和释放强大的正能量,激发竹山县广大干部群众干大事、创大业,推动竹山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竹房城镇带到堵河生态经济带
——流域综合开发的新呼唤
竹山县县委书记佘立柱多次说:竹山因水电而兴,因移民而名。
因水电站建设,竹山县大中型水库增加到6座,移民总人口达5.3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九分之一。得益于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竹房城镇带竹山沿线7个乡镇城镇化率提升到53.8%,高于全县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竹山县县长龚举海指出,随着堵河干流水电开发告一段落,大规模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移民工作整体转入“转型发展、安稳致富”的新时期,竹山县进入“后移民时代”。
事实上,除了仅剩的几个装机规模不大、移民人口较少的小水电项目,堵河全流域水电开发已基本完成。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城两带”等众多国家、省、市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库区后续发展必须策应和落实国家、省、市战略部署,竹山县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理念,由单纯的移民搬迁安置向同步推进库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转变,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两篇大文章。
堵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有龙背湾、松树岭、潘口、小漩、黄龙滩和鄂坪、白沙河、霍河等大中型水库,库区涉及竹山县、竹溪县、房县、郧阳区、张湾区等县区20多个乡镇,这些乡镇大多数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亟待项目和产业扶持。以竹山县为例,存在“两个差距较大”:一是库区与安置区差距较大;二是新老库区差距较大。在突出生态保护、脱贫致富、转型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综合开发为主题,以“绿色、民生、经济”三位一体为导向,将堵河生态经济带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加大支持力度,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顶层设计,科学实施堵河流域综合开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科学编制堵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奋力争取、科学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推动库区转型发展,支持库区群众安稳致富,努力建设长治久安新库区。
加紧改善库区交通环境,打造生态旅游水陆通道。加快竹十路施工进度,打通南三县往来十堰市区的捷径,直接造福黄龙滩库区移民和非移民群众;全面提升国道鲍双路、省道柳洪路和洪大路通行能力,努力拓展与房县、竹溪县南部山区(包括九道乡、上龛乡、中坝乡、桃源乡、向坝乡、兵营镇、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的路网对接,切实搞好库区和安置区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教育、医疗、管理、信息、安全等各项基础性服务水平,为建设绿色库区、富裕库区、和谐库区奠定坚实基础,将库区和安置区建设成“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典范。
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减少库区环境压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中型水库避险解困试点项目机遇,认真做好黄龙滩库区避险解困试点搬迁安置工作,科学、精准推进库周异地搬迁安置,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库区生态保护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双赢,确保移民稳定、水库正常蓄水、电站正常发电。
加快开发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竹山、竹溪两县抢抓机遇,对辖区小水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改造完后能效水平将提高30%;支持水电企业开展碳汇交易,把节能减排的生态保护价值转化成经济收入;加强堵河流域科学调度工作,确保满发满供,提高水电能源产业创利创税水平;重点支持堵河流域库区乡镇大力发展茶叶、烟叶、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作出新贡献;大力开发利用堵河流域2个(堵河源、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偏头山、九女峰、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4个(大九湖、龙湖、圣水湖、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1个(万江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众多3A级以上风景区、庸巴民俗等生态旅游资源、文化,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积极扶持库区移民和非移民就业创业,实现“转型发展、安稳致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移民政策和其它惠民政策,努力做好移民后扶、库区和安置区后续发展工作,落实扶持激励政策,开展好移民实用技能、转岗就业培训,促进移民就业创业,转型发展,实现从“搬得出”“稳得住”向“能致富”的目标迈进,努力把移民安置区建成绿色经济聚集区、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把堵河流域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水源保护示范区、生态环保带、现代农业带、山水风光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最终成为十堰南部山区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