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0
龚举海同志在全县精准扶贫暨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2月10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们刚刚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下午紧接着召开精准扶贫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安排的很紧凑,既是贯彻“三短一简”的具体行动,也便于大家将两个会议融会贯通,抓好认识深化和贯彻落实。刚才,海军同志宣读了2016年度精准扶贫工作和2016年农业经营主体表彰通报,在此,我代表县委对获奖单位、企业和个人表示祝贺。孝春同志对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和脱贫攻坚作了具体部署,讲的很到位,希望大家认真研究,吃透精神,按照签订的精准脱贫军令状,抓好落实。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提振精神,增强三农工作使命感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系竹山实现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基础性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对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重大变化、战略定位、基本方略精准把握。
1.在肯定成绩中提振信心。过去一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三农工作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良好局面。我县“三农”工作在全省位次排名,实现了由73位上升到62位的大幅提升,荣获全国扶贫先进集体县称号。
2.在应对变化中保持清醒。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一系列转折性、标志性的重大变化。从人口因素看,农业从业主体和农村居民主体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越来越突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迫在眉睫;从成本因素看,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迫在眉睫;从价格因素看,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成为常态,增强农业市场风险防范能力迫在眉睫;从城乡关系看,小城镇大农村、城乡共兴共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从业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应对三农工作的新变化,以创新的举措、改革的办法推动三农工作有的放矢。
3.在转变观念中明晰定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竹山是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业兴则百业兴”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当前,我们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每项都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抓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农业是基础产业;抓交通先行、全域开放,农村是重点区域;抓“一核两带”,城乡统筹是重要方略,农民是新市民的重要来源,农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腹地。我们要担起构建十堰“一城两带”战略重要支点的使命,就必须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摆在重要地位,加快形成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在对标看齐中贯彻方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2017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年聚焦“三农”,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年初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视电话会和省委精准扶贫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超良书记和晓东省长都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全省“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向我们传递了抓好此项工作责无旁贷的强烈信号。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会议精神上来,不断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主动结合实际,找准贯彻落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突破点,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务实重行、抓住关键,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基础在“实”,重点在“补”,难点在“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农业农村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和部署,找准方向,抓住关键,务实推进,全面做好扶贫、改革、产业、宜居等四篇文章文章,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一)做好“扶贫”文章,补齐小康发展短板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扛起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组织好以“对标、聚焦、开局”为主题的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全面向贫困宣战,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1.综合施策,补齐短板。要聚焦增收致富抓产业扶贫。因村因户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力争达到贫困人口每人均1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发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要鼓励发展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等新模式,促进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要聚焦条件改善抓易地搬迁。以抓移民工作的精神状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把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搬迁对象要确保“五个精准”,安置点要达到“五通”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建成样板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确保退出指标按期全面配套达标。要聚焦素质提升抓智力扶贫。着眼增强贫困人口“造血”能力,整合培训资源,对接培训需求,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预脱贫户技能培训全覆盖,实现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
2.聚焦重点,打牢基础。要对接完善政策体系。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脱贫政策更系统、程序更严谨、要求更具体。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抓紧专项方案充实完善,尤其是对一些到户的特惠性政策和帮扶措施,再细化、再具体、再靠实,确保把中央新的政策精神体现到位。要着力夯实工作基础。按照“中医诊法”,加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规范建档立卡,从严把好第一道关口,确保贫困户建档立卡“零差错”。按照“狙击战法”,精准识别致贫原因,对症下药。按照计生管法,加强贫困人口信息和项目管理,确保扶贫对象进出动态管理、精准管理,保证贫困户、贫困村退出准确率100%。要衔接靠实脱贫项目。各部门要紧扣脱贫任务,论证筛选建设项目,尽快向上级对口部门汇报衔接,抓紧落实今年实施项目,为完成年度脱贫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物质扶贫与精神脱贫同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不等不靠,主动脱贫。
3.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全面落实“四双”帮扶行动,推进精准扶贫。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参与扶贫,积极构建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格局。提点要求:驻村帮扶队要主动履职尽责、坚决服从乡镇党委领导,沉下身子,进村入户,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县攻坚办、扶贫、组织部、农办以及各乡镇要加强对驻村帮扶队的日常管理、协调服务和后勤保障,严格落实考勤、请销假、考核评价制度;派出单位要全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对驻村队员在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指导,保证他们安心工作、专心帮扶。
4.督察考评,提升质效。今年,县委将进一步优化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修订完善四双帮扶管理办法,全面细化扶贫年度目标考核细则,加大扶贫领域督察考核问责力度,对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乡镇主要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进行问责;对不能完成阶段性扶贫任务和弄虚作假的要给予严肃处理,以铁肩担当、铁纪执行、铁腕问责,确保扶贫攻坚落地见效。
(二)做好“改革”文章,激发农村经济新活力
1.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厚植转型发展优势。习总书记讲,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目前,我们的农业供给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供给什么”的质量问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够,一方面中低端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安全、放心、有特色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形象地说就是,“顾客想要一小碗鸡汤,你却只会做一大锅米汤。”二是“怎么供给”的效率问题。农业生产科技人才不足、农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涉农部门制度供给的精准度不高,涉农市场主体的活力尚未充分激发起来。所以,我们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简言之,就是让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匹配、供应链与销售链互联互通,把农产品做得更好、更对路、更合胃口。当前,重点做好“补短板、降成本、优品质、去库存”的“四则运算”。一是做好“加法”,补短板。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围绕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扩大有效供给,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做好“减法”,降成本。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做好“乘法”,优品质。创新发展理念,把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安全和品质放在首位,紧跟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把先进理念引入产业建设,在控减化肥农药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下功夫,做精做优特色农产品。四是做好“除法”,去库存。主要是农民合作社的“去库存”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完善农民合作社评级制度,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改造提升行动。今后财政资金要重点扶持与农民有产权纽带的规范农民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合作社联合社。
2.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加快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充分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荒滩、荒沟、房屋等公共资源,搞活资产转化增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鼓励种养大户、承包农户开展联户经营,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等问题。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供求平衡,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为农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降低融资成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农民持续脱贫增收。
(三)做好“产业”文章,培育农村经济新动能
农业产业是三农问题关键所在,发展农业产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绿色安全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生态环保、满足大众需求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抓基地拓展,促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市委“61”强农计划要求,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水产养殖、陨巴黄牛等辅助产业提档升级,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培植一批规模连片示范基地,通过土地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各类经营服务组织向茶叶产业等核心区集中,助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2.抓源头治理,促质量安全提升。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安全越来越重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健康,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我县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禀赋优越,很多农副产品在产量上有优势,我们要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抓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完善监管手段,用好竹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控,落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抓加工转化,促产业链条延展。注重基地、农户、市场关联配套,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大众需求的转变。重点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品牌的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上下游延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附加值水平,走出一条企业带基地、联农户、拓市场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4.抓品牌创建,促市场效益倍增。品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刺激消费的“信用卡”,要树立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把培植精品名牌作为一项战略来抓,引导农产品品牌有序、规范发展,杜绝同品不同牌,杂乱无序的现象;要继续强化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力度,培植一批省级名牌和国家级名牌,推动我县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要把“绿色生态”、“安全放心”作为“生命线”工程,集中精力做大做强有机茶、优质油、生态鱼、放心肉、特果蔬、小杂粮等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品牌。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产品营销推介,积极利用对口协作、农博会等平台,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大本地特色农产品精品名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5.抓产业融合,促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在农业内部优化上花气力,还要在内外联通上下工夫,把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利益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要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广总兵安模式,把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培植成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支柱产业。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实施快递下乡、新网工程、乡村流通工程,依托农村电商淘宝平台、京东平台,推动电商与实体流通结合,促进农产品营销大突破。
6.抓科技创新,促发展动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新优品种和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涉农专家和农技人员联镇包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等多样化培训模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
(四)做好“宜居”文章,建设美丽乡村
1.提高统筹规划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要把美丽乡村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坚持“多规合一”,更加注重乡村空间的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综合统筹、地域特色和文化的传承塑造,把美丽乡村与新型村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乡村旅游等统筹规划,合理控制建设强度,尽量保持农村自然风貌,避免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努力打造一批建设精美、生活舒适、安居乐业的宜居新村。
2.全面优化公共服务。紧紧抓住国家、省持续加大农村投入的政策机遇,切实抓好农村的农田水利、自然村道、教育卫生、农村清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尽快实现通村硬化路、自来水入户、安全稳固住房、农村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五个全覆盖”。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均衡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建制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五个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深入抓好新时期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法治意识、现代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延续乡村传统美德,深化“十星文明”创建,引导农民家庭争创“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营造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加快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4.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行动,重点推进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集中解决农村脏乱差、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美化等问题,以“点”上逐个突破,推动“线”上整体提升,从而带动“面”上全面发展,确保道路通畅、水渠清澈、垃圾及时处理。今年,重点整治堵河流域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上午经济会议上我已经讲了。总体的来讲,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全面开展绿化工作,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凝聚共识、真抓实干,提升三农工作保障力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要求,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各乡镇党委书记要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做到熟悉农业、了解农业。涉农部门要深入研究“三农”各项政策,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主动把部门工作与农村工作对接起来,实现部门工作和农村工作良性互动,形成重视“三农”、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合力。
2.加大投入,保障有力。县财政再困难必须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要持续加大政策投入、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健全扶贫工作保障机制,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保障。特别强调的是,所有扶贫资金都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是一根“高压线”,必须用到扶贫事业、扶贫户上,任何单位和干部必须依法、依规、严格使用这些资金,决不允许有任何闪失。纪检监察、审计、扶贫办等要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旦发生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各类惠民资金的现象,既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还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3.奖优罚劣,机制助力。注重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建立对乡镇和部门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纳入考核体系,既不提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目标,也不随意降低工作标准;严格落实扶贫工作“减贫摘帽”奖惩,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以相应奖励;对不能按期“摘帽”的进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和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齐抓共管和能担当、重实干的扶贫开发氛围。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和农村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求真务实的态度,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