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0
中共竹山县委 竹山县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茶叶扶贫产业的意见
(2017年8月18日)
为进一步做大全县茶叶规模、提升产业质效,致力将茶叶打造成我县农业第一产业、扶贫主导产业,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实际,现就大力发展茶叶扶贫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坚持以“一核两带三为主”战略为指引,围绕片区引领、全域覆盖的规划布局,坚持全域规划、分步实施,乡镇主责、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分村推进的原则,突出基地建设、规范管护、统一加工、品牌营销四大重点,构建衔接紧密、高质高效的全产业链条,着力提升全县茶叶土地利用率、贫困户参入率、茶企经营产出率、茶市品牌占有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把茶叶建成全县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绿色发展的第一产业、富民壮财的支柱产业,为加快建成全国茶叶大县、全省茶叶强县,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作出应有贡献。
2.任务目标。到2020年,全县新建茶园7万亩(其中2017年3万亩、2018年3万亩、2019年1万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20个,培育市级以上茶叶产业龙头企业15家,带动1.5万贫困户、4.5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二、建设标准基地
3.科学规划布局。按照“三山共道”规划布局(大观山、女娲山、大泉山三大片区,共享“武当道茶”品牌),以大观山为核心,辐射竹坪、大庙、秦古、得胜4个乡镇,以女娲山为核心,辐射擂鼓、宝丰、麻家渡、溢水4个乡镇,以大泉山为核心,辐射潘口,城关、文峰、上庸、双台、楼台、深河、官渡8个乡镇,宜茶区域新建茶园7万亩。
4.扩建良繁基地。选取适宜区域,建成集种质资源展示、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培训为一体的试验研发基地100亩。扩建无性系育苗基地50亩,年新增出圃茶苗1000万株。
5.建设标准基地。规划新建茶叶基地统一工程式建园,实行公开招标,强化过程管理,组织群众监督,确保建园质量。新建基地实行政府统购种(苗),根据实测茶园面积发放,指导茶农(市场主体)科学点播(栽植),坚决杜绝种(苗)浪费。实行建园质量保证金制度,压实镇村责任,严把各个关口,确保新建茶园建一块、成一块。
三、创新发展模式
6.创新扶贫模式。坚持把贫困户参与茶叶扶贫产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确保茶叶规划区贫困人口人均拥有1亩以上茶园。一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茶叶规划区内以村为单位组建茶叶扶贫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集中建园、统一管护,贫困户参与管理,获取劳务收入和股权收益。二是“市场主体+基地+贫困户”模式。引导大户能人等创办实体,采取土地流转、租赁经营、吸纳入股等方式,组织贫困户参与茶叶基地建设,获取薪金、租金、股金。三是“村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规划区内村集体土地发展茶叶产业,优先保障贫困户参与茶园管理,通过基地务工获得收入,基地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帮扶深度贫困户增收脱贫。
7.提升管护能力。引导茶叶企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队伍,开展高效规范的茶叶修剪、深耕、施肥等管护服务。支持劳务中介组织建立阶段性、专业化的茶叶采摘队伍,探索山区茶园机械化采摘模式,切实解决茶叶采摘难、成本高、浪费多的问题。
四、提升加工能力
8.建设标准车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片区,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规划建设1个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实行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的解决贫困户鲜叶销售难、加工难的问题。
9.确保质量安全。研究制定茶叶质量技术标准,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三品一标”基地认证,推行分级定价,提升产业效益。坚持从源头抓起,结合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行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严控化肥农药残留,为竹山茶叶走进超市、走出国门奠定坚实基础。加强流通领域茶叶抽检力度,逐步提升全县茶叶品质整体水平。建立茶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全县茶叶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五、完善营销体系
10.打造一个茶叶品牌。根据全市“61”强农计划和全县“三山共道”发展思路,组织全县茶企(茶农)产品归集“武当道茶”品牌旗下,统一品牌对外销售。择优保留一批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竹山特色茶叶品牌,全县茶叶形成一主多元的品牌发展格局。
11.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引进理念先进、资金雄厚、覆盖全国的茶企落户竹山或开办分支机构,带动竹山茶叶畅销全国、走向世界。支持带动能力强,扶贫贡献大的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小微企业技术改造提档升级,组建一批茶叶扶贫专业合作社、专业化茶叶中介组织、茶叶经营大户,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12.建设一个特色茶城。招商引进资金实力雄厚、销售体系健全、市场竞争能力强的茶叶企业,在竹山城区建设特色茶城,致力打造全国闻名、全省知名的茶叶交易市场,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
13.形成一套营销体系。巩固线下实体销售的同时,大力推行“互联网+茶叶”模式,借助全县较为成熟的电商网络,积极推进网上销售,通过网络宣传推介,提升竹山茶叶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明确扶持政策
14.扶持基地建设。工程建园按照直播茶园1200元/亩、无性系茶园20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不宜工程建园的地块除集中供种(苗)外,每亩补助200元。规划区内贫困户新建茶园按500元/亩/年的标准给予管护补助,连续补助三年。贫困户已建茶园三年管护期内,享受幼龄茶园管护补助。低老茶园实施有计划改造,给予奖补支持。村(社)采取土地流转方式支持贫困户建设茶园的(流转期限至二轮延包终止年),按荒地不高于200元/亩/年、旱地不高于400元/亩/年、水田不高于500元/亩/年的标准支付三年土地流转费,三年后该茶园交由贫困户经营,由贫困户支付流转费,贫困户放弃经营权的由村集体或其组建的合作社经营,并与贫困户进行收益分成。
15.支持队伍建设。聘请3至5名省级以上茶叶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专家顾问费标准为3—5万元/年/人。通过“绿色通道”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充实全产业链的专业队伍。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整合相关培训政策项目,加大市场经营主体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管理人才。鼓励涉茶企业、合作社成立茶叶专业服务队,开展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6.支持产品研发。对于当年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获“湖北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获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5万元。对新获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一次性补助认证企业和认证单位各2万元、1万元、1万元。对研发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延长产业链条新产品,经认定后,每个奖励30万元。
17.支持规模营销。鼓励企业在北京或其他一二线城市建设销售网点,新建网点使用面积100平米以上,年销售额2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5万元。茶叶企业产品出口创汇的,按出口创汇政策兑现。
七、完善保障机制
18.加强组织领导。全县茶叶扶贫产业建设在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茶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抓好落实。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履行产业规划布局、督办推进落实、奖补对象审定、奖补资金建议、组织检查验收等工作。各乡镇、县直责任单位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坚持集中精力,大员上阵,强力推进茶叶扶贫产业建设。
19.压实工作责任。乡镇是茶叶扶贫产业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责任领导,组建工作专班,逐村逐块落实规划,到院到户宣传动员,紧扣时间节点,强力推进落实。县直责任单位要按照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力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茶叶产业。县直工作队要把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协助驻点村支两委抓好宣传动员、规划落实、工程建园、组织管护等工作。村支两委负责牵头组建村社合一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20.整合资金政策。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统筹退耕还林、易地搬迁后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国际农发基金等政策项目资金,保障茶叶扶贫产业建设有序推进。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库区移民培训计划等,开展茶叶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培训。
21.严格验收考核。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成立工作督导组,分阶段、分片区开展专项督导,特别是对抽槽、点播(栽苗)、成苗(成活)环节,要巡回督查,实地验收,确保基地质量、产业效益。县委县政府把茶叶扶贫产业建设纳入对乡镇、县直责任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农业产业主要工作、精准扶贫重要工作考核,加强过程督导,严格考核兑现,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等原因导致茶叶扶贫产业建设进度慢、发展质效差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追责问责。
中共竹山县委办公室 2017年8月18日印发